太極拳為宋朝張三豐道人依天地陰陽五行的變化而創,原稱為長拳,意思是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

 

後來明朝王宗岳先生為此拳寫一篇論,文章為︰「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後人取文章開頭太極二字改稱此拳為太極拳。太極拳在流傳後世期間,經由許多大師融合自身所學及觀點,創立許多派別,如陳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

其中鄭子太極拳創始宗師鄭曼青大師(1901~1975),本身除了為中醫師外,在琴、詩、畫上亦有很高的造詣。他在一機緣下醫治楊氏太極拳傳人楊澄甫大師的妻子,楊大師感恩鄭曼青大師救了妻子一命,便將楊氏太極拳一百零八式傳授於鄭曼青大師,經大師潛心嫻習後,不但治好本身的肺疾,更讓思緒清晰體力日充。有感於太極拳的好處,大師便到處傳授,希望讓世人達到袪病延年及自強自衛的功效,由於楊氏太極拳一百零八式,架式繁複,練習費時不易普及各地,大師便依拳本身架構再融合自己醫學知識而刪減成三十七式(其實太極拳原本慬有十三式),即名為鄭子太極拳三十七式。

最柔軟的運動莫過於游泳,但游池的消毒藥劑有害於身體,其他的運動大多數又受限於場地或是人數或是需要花費,而學習鄭子太極拳只需約4公尺x3公尺大小,無人數限制又不需要花費,而太極拳為一種柔性的運動,不強調力而專注於氣,強調專氣致柔,以柔剋剛,久練後以氣導力,耐力增加呼吸量必然增強,如善於長游及潛泳者。不以剛猛之力制人,而以柔靜待之,如道教老子所謂柔弱勝剛強,其實非常適合婦女練習。

演練拳架先習練氣,以意念導天之氣入頭頂泥丸穴,將氣沉於肚臍下的丹田中,以腳掌下之湧泉穴與地心吸力相接,如生根般。演練時,全身筋絡要鬆開,不要緊張,鬆了後氣便會沉,然後撿視八項要點︰(一)虛領頂頸︰即將頭輕輕放在肩膀上,眼睛直視前方。(二)沉肩墬肘︰ 即將肩膀完全放鬆,肩必然沉下,手肘自然下墬。(三)含胸拔背︰胸口稍往内縮,後背微微鼓起。(四) 氣沉丹田︰將氣細、長、靜、慢導入丹田。(五)尾閭中正︰讓脊椎骨最末端(稱為尾閭穴)立於中心點。(六)鬆腰落胯︰腰胯不要用力,完全放鬆。(七)膝蓋微彎︰膝蓋下彎但不要超過腳尖。(八)湧泉貼地︰將腳掌下前約三分之一凹陷處(稱為湧泉穴)貼於地面。

 

 

本篇文章摘錄自 http://academy.tzuchi.ca/canada/academy/coquitlam/home.nsf/PrintC/Reportk10393 

練拳的心得

以前唸書被罰半蹲時,真是痛苦的回憶。在大學修太極拳時,老師說要練到蹲馬步半小時才算好。這兩種動作,如果有掌握要領的話,不會是件苦差事,至少會比別人撐的久。

 

要領就在膝蓋要與腳尖同方向。自然的你的蹲姿就可以愈來愈低,而且也愈蹲愈穩。例如坐捷運時,可以不用抓扶手。

 三十七式的動作名稱:

1.起勢
2.攬雀尾
3.單鞭
4.提手上勢
5.白鶴亮翅
6.左右左摟膝拗步
7.手揮琵琶
8.抱虎歸山
9.肘底看捶
10.倒攆猴
11.海底針
12.扇通背
13.斜飛勢
14.雲手
15.單鞭
16.高探馬
17.右分左蹬腳
18.轉身左打虎
19.回身雙峰貫耳
20.進步栽捶
21.翻身白蛇吐信
22.左右野馬分鬃
23.左右玉女穿梭
24.上步穿掌
25.十字腿(單擺蓮)
26.進步指襠捶
27.上步攬雀尾
28.單鞭下勢
29.左右金雞獨立
30.退步七星
31.退步跨虎
32.轉身擺蓮
33.彎弓射虎
34.進步搬攔捶
35.如封似閉
36.十字手
37.收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roki59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